传递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  展示企业风采  记录辉煌人生  为人民书写  为时代放歌


阆中川剧绽芳华(三)
发布时间:2023-6-15 10:20  阅读:

 [阆中古戏台拍央视春晚剧照]


  薪尽火传

  有人说:政局安稳,川剧盛行。然而即便在建国之前的时代动荡之中,川剧之花仍然灿然绽放。这就证明,伟大的艺术是人类的财富,自然会感召后人前赴后继,至死不渝。

  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邓荷娟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能一个人把一台川戏唱下来。她在阆中其他茶园的坐唱都消失之后,在几位川剧团老艺人的恳求之下,才成立了川北灯戏协会和古城川剧团,然后鞍前马后为阆中这些硕果仅存的老艺人服务,也得到了老艺人们的热情指点和帮助。

  艺术家心里有一团热情之火,只有他们彼此能够看得见。梁实秋想必也曾经在别处看见过,他说:心里的火永远不要灭,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

  下到三十岁,上到九十岁,邓荷娟身边的新老艺人,心中都燃烧着一团不灭的艺术之火。

  1,绝活杜江霖

  邓荷娟三四十年的戏剧人生,首先感召了她的儿子杜江霖。杜江霖1990年2月出生,从三岁起就跟着妈妈练基本功,每次邓荷娟在几个茶馆打坐唱,他都跟了去,听得很认真。可以说,邓荷娟有意无意地在儿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了热爱戏剧的种子。但县剧团在他出生前就垮了,杜江霖不能吃这碗专业饭。杜江霖为了支持邓荷娟的工作,2012年放弃了其他的高薪工作,专门去成都拜师学艺,学会了川剧绝活“变脸吐火”,在《韩琪杀庙》等戏中饰演冬哥等配角,还跟兰永顺老师学司鼓……他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母亲一道,努力扛起阆中川剧的大旗。


  2,丑角陈新文

  陈新文专攻“袍带丑”,兼及“裙子丑”。他的演出,丑中见美,俗不伤雅。他特擅《滚灯》中的小丑功夫戏。他采集众家之所长,在陈全波、八岁红、卿玉教等名家演艺基础上,取长补短,练出自身特长,形成自己的演出风格。比如他在钻板凳的技巧上加了“仰面钻”这样的高难度动作,因为他的基本功好,这一点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又如在一根板凳上丢卡子、搬朝天腿、磨圆圈儿、单腿童子拜观音等动作,更体现出了他的独特创意。不仅如此,陈新文在表演该剧时,特别令人叫绝的动作还有两个:一是从头顶梭碗到额前然后再仰面钻,二是留头发而不是剃光头顶碗。


  陈老师勤奋好学,热情坦诚,尽显大师风范。他九岁开始学戏,到88岁都天天练功,风雨无阻。2019年之前,他都是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一个人走到华光楼那边江边去练功。他把剧团的演员都当自己的学生看待,毫无保留地传授本领。他又平易近人,从来不摆架子,对富于艺术情怀的邓荷娟更是赞赏有加,尽力支持她的组织工作和演出活动,无论天气多冷多热,转路都要转到古戏台。他在古戏台演过《滚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演出《滚灯》之前,跟邓荷娟签了个“生死协议”。因为他本身有糖尿病,担心自己出什么意外,绝对不愿意连累邓荷娟。但是他2015年演出的那场《滚灯》,效果很好。他的表演功夫很到家,还临时增加了一个高难度动作:独腿站在凳子上,做出一连串童子拜观音的动作。

  3,鼓师兰永顺

  兰永顺是川内四大名鼓师曾纪元之后最优秀的阆中川剧鼓师。1987年阆中川剧团第一次评职称时评出29位专业技师,最高级别即三级。他被评为三级演奏员。

  他生于1945年。他对笔者幽默地说,他生在日本投降那年。今年76岁的兰永顺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他1960年4月进入县川剧团,7月份学司鼓,一直司鼓到老。六七十年代的县川剧团十分繁荣,一天演两场戏,一场戏要司鼓三个小时。他说,打鼓累得很,就是自己的新婚之夜还得亲自司鼓。戏剧司鼓除了打鼓还要指挥乐队(20几个人)和演员,所以司鼓被称为“坐统子”,也就是总指挥。

  邓荷娟介绍说:兰永顺在川剧团堪称“大功之臣”,因为历来就有“七分打三分唱”的说法;王扶民老先生创作的剧本都是兰永顺老师谱的曲;只不过,鼓师是不出台的,你是只闻其鼓声不见司鼓人,鼓师坐在上马门或下马门(行话:指舞台两边),摄像也摄不上。


  科班出身的兰永顺,在县川剧团学司鼓一年,并没有像大多数鼓师一样忙着出道,他得不断排新戏,三年过后才慢慢让去打鼓。1966年后文革十年,就演样板戏。任何戏种都离不了司鼓。川剧团兴盛的时候108人,其中乐队20几个人,每年政府拨款4万元(从当时的演出票价折算,不少于今天的400万元。当时川剧团演出的票价:甲票0·2元,乙票0·1元)。

  从艺六十年来,兰永顺教过不少鼓师学艺。为世界非遗王皮影的家庭鼓乐班子教授过一两年。还带过其他一些学徒,他们大多学会了就出师,在红白喜事上司鼓,报酬可观:一场三百元,三顿饭,三包烟。这样的司鼓活儿都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艺术。人人都爱艺术,但大家都是俗人,都要为生活奔波。为了生活,人们可以为艺术献身,也可以视艺术为无物。振兴川剧,当然不能仅凭一句口号,而要切实解决从艺者的生存问题。

  4,旦角苟燕萍

  生于1940年的苟燕萍,是戏剧表演家和歌唱家。1955年9月底进入阆中川剧团的时候,才十四五岁。1956年被送到南充参加五个专区办的戏曲训练班学习。这个青年演员培训班俗称科班,当时授课老师都是重庆市、成都市、绵阳市等各个行当的老艺术家,他们进行了唱、做、念、打及唱腔、身段、川剧讲白(也叫念白)以及基本功的训练。她有幸得到了重庆市川剧院的萍萍老师、绵阳市川剧团的刘华玉老师的唱腔真传,还有成都市川剧院的邓紫玲老师的身段教导。 1958年苟燕萍在成都市演出川剧高腔折子戏《母女欢》,当时观众反应热烈,四川省人民广播电台专门请她和李承会(旦角)俩人去录制了唱片作为保留。她即便今年81岁了,帮腔还是一副童嗓。

  [照片旦角为苟燕萍妆扮]


  苟燕萍演出的经典剧目有《母女欢》、弹戏《烤红》《双拜月》、高腔《三祭江》《断桥》《乔子口》、胡琴戏《三击掌》等,获得过1989年9月中共南充地委、南充地区行署颁发的“专业技术工作者”荣誉证书,同年10月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从艺三十年以上艺术人员”荣誉证书。

  苟燕萍的小女儿兰果,曾经传承了一部分母亲的专业技术。兰果大概五六岁就上台演出了川剧《卧虎令》中的一个小女孩:当时是七七年左右,刚刚恢复传统戏,剧中需要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她就顶上去了。很小就登台表演也算是早早破了胆,不惧大场面。兰果嗓音条件不错,从小也热爱音乐和戏曲。但进入八十年代戏曲就走下坡路了,父母也反对她再继续这个事业。她十分爱好川剧,父母就给她在剧团找了几个老师学习诸如视唱练耳、川剧锣鼓、二胡、钢琴等基础知识。她初中毕业进入绸厂,十六岁参加了阆中市首届名城歌手大赛获得一等奖,唱的曲目是《洪湖赤卫队》插曲《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参加南充举办的丝绸杯歌手大赛获得二等奖。她后来基本上唱的是民族歌曲和通俗歌曲,现在则唱通俗歌曲了。兰果后来又在大佛寺上班,考了导游证,调到古城保护局工作。唱歌的爱好一直没有丢,在文艺圈内享有一定声誉。

  5,武小生蒲子玉

  生于1946年的蒲子玉,是阆中回民,性格耿直。他1959年被招进阆中县川剧团,学了六年武生,做了二十一年演员,能打能拉(二胡)能唱。六六年文革时演样板戏、京戏,他扮演过《沙家浜》里的郭建光、《智取威虎山》里的杨子荣、《平原作战》里的赵勇刚等名角。1989年县川剧团垮了以后,就自愿去了殡仪馆上班,这一干就是二十三年。五十七岁退休后,就在邓荷娟的灯戏协会任教,还帮助邓团长进行舞台维修。对邓荷娟搭建这个川剧团的班子而言,他是众多老艺人中功劳最大的。蒲子玉在阆中古戏台演须生(老生),他演过的经典剧目有《马房放奎》《南阳关》等。蒲子玉教演员们很多舞台艺术。2020年73岁时去世。

  6,徐润和、周群芳

  原川剧团扮须生的徐润和(2020年93岁上去世)、周群芳,也经常来古戏台指导工作。


  当今健在的阆中川剧演员还有很多,但是愿意出来做贡献的人寥寥无几,他们宁愿过自己的神仙日子,逛街串门打麻将,两耳不闻窗外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的普及,高速发展的科技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阆中川剧的活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老一辈艺人逐渐老去,优秀剧目不断流失,专业创作演出队伍越来越少,川北灯戏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川剧团老艺人忧心如焚,奔走呼号。

  邓荷娟十多年惨淡经营的阆中古城川剧团,赢得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得到了微薄的资金扶持。回想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自己招致的嫉妒和意想不到的毒手,邓荷娟也感到说不出的委屈、心酸和无奈。因为古戏台演出收入不足以支出演员工资,后来只能坚持每周双休日演出。她当初租下古戏台,自费打造外围广告的时候,仅一个灯箱都花了三千块钱,没过多久居然被勒令拆掉,戏台下搭的凉棚也被强行拆掉,茶园还遭到一些不法分子打砸闹。2020年9月她收到古戏台中止租赁合同的消息,只拿到退回的一年租金两万元、几间放置演出道具的办公室。她又向政府递交了为川北灯戏协会解决活动场地的申请,因为她所带领的灯戏协会和古城川剧团一直需要一个可以经营茶水维持演出的固定场所。作为一代正在老去的川剧艺人,她愿意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回馈社会。

  为了解决演出场地的问题,邓荷娟只能跟企业联手搞文化,2021年10月在七里巴国酒店名城印象剧场挂牌,同月,由“四川省文化院团联合会”授牌“阆中市艺苑堂古城川剧团民间戏曲分会理事单位”。她今年又跟西城太古汇非遗特产美食城签约演出合同五年(暂定),在张飞庙对面的美食城里租下舞台和茶园,准备在室内进行川剧演出,计划观众十五元钱一杯茶水免费看戏。

  [川剧等文艺节目2022年1月开始演出]


  邓荷娟也许并不把自己看作强者,但是巴尔扎克眼里的“所谓强者”也不过如此:既有意志,又能等待时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前,政府为了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正在从上到下出台新的文化扶持政策,让我们共同期待阆中川剧文化的春天早日到来,不要让川剧之花在老艺人们活着的时候就悄然凋零。

  薪尽火传,川剧永生。


 文/图:川湄 在川之湄、巴丁
 编辑:李一拍
 审核:龚继谋、李鸿财

16866642397572126.jpg

  上一篇:阆中川剧绽芳华(二)
  下一篇:无下一篇

更多热点
朝鲜即将成为第一个实现共产主义的国家
发布时间:24-4-9 10:48
院士故里泛春潮
发布时间:24-4-8 18:12
保护非遗 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24-3-28 21:26
四川千古阆中乡土年味浓浓情意长
发布时间:24-2-4 15:42
四川阆中市老科协2023年度工作总结会 四川阆中市老科协第八届三次理
发布时间:24-1-23 9:32
四川苍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循足迹、悟思想、铸忠魂、担使命”党性教育
发布时间:23-11-6 16:6
散文:文毓苍溪
发布时间:23-9-22 17:24
散文:回水坝上梨仙湖
发布时间:23-9-22 17:21
新疆农业难忘洪山人
发布时间:23-9-15 11:19
两个女人同唱一台戏
发布时间:23-9-15 11:15
蜀道保护利用座谈会在四川广元召开
发布时间:23-9-4 20:3
四川省苍溪县组织军休干部开展夏季疗休养活动
发布时间:23-8-30 16:11

© 2015-2023 YPJH-中国网
你是第  位访客